当前位置:首页 > 新闻 > 文章正文

三峡猿啼之谜(为什么古代文学中常常出现猿啼、猿鸣等)

时间:2022-09-24 17:36 | 栏目:新闻 | 点击:

古代诗歌中写到猿啼时多指哀音。诗人心中的哀怨、愁苦、凄怆、孤寂无以出之,故借猿啼而写出但是,在理解“猿啼”这一典型意象时,有一种“景因情变”的诗法,需格外加以注意。如:李白《早发白帝城》:“朝辞白帝彩云间,千里江陵一日还。

两岸猿声啼不住,轻舟已过万重山”。

“高猿长啸”,本来在多数情况下给人以“哀啭”、“凄清”的感受,这是具有普遍性的,是“猿啼”这一典型意象特有的象征意义,但是,景因情变也是文学创作的一条规律,面对不同的景象,可以生发出不同的感情。

这是变例。

此时的李白,遇赦放还,心情格外高兴,船过三峡,纵然有高猿长啸,但绝不影响轻舟飞快地顺流而下,言外之意是:尽管啼猿鸣哀,但这时心情快慰、精神爽利的李白却毫不在意,反倒有一种释放的快感。

李白《梦游天姥吟留别》:“谢公宿处今尚在,渌水荡漾清猿啼。”

也是这种景因情变的诗法。

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:

相关文章